《健康2.0》藝能界天王相繼殞落! 治療癌症 別讓四大迷思要了你的
大華網路報 (2019-06-14 21:44)

知名主持人賀一航2011年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今年3月接受訪問,談及心路歷程時表示,自己在手術切除腫瘤之後其實並沒有接受化療,抗癌的方法就是保持好心情、吃好睡好,卻突然傳出病逝消息。賀一航的師父豬哥亮在2014年時,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二期,也因為不想裝人工肛門、拒絕開刀,直到2016年癌細胞轉移,他才到醫院接受治療,2017年3月原本要進行第6次化療,但是身體已十分虛弱,無法進行化療,於是接受安寧療護,後來癌細胞轉移到腹腔、肺臟、肝臟,併發肝衰竭,最終不敵病魔病逝。而人稱「青蛙王子」的藝人高凌風,2011年被診斷出罹患血癌後,在經過72天的三次化療後,因為體力不敵化療的副作用,高凌風簽下拒絕治療書、自行負責同意書後出院, 出院後他決定尋求另類療法的幫助,拒絕再回到醫院,最終於2014年病逝。
這三位藝人有個共同點,就是很排斥化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很多癌友也都認為化療副作用讓人變得虛弱,生活品質變很差,反而會加速病人死亡,所以寧願接受另類療法,但藥物品質隨時代進步,化療副作用已大幅降低!但面對癌症,如果你有以下四個想法,更可能要了你的命!
1. 化療毒性能致命,寧願接受另類療法
2. 化療後仍可能復發,何必忍受這痛苦!
3. 人工造口影響自尊!
4. 癌症就是絕症,沒救了!
不同癌症、不同期別、各種狀況的化療都不一樣,主流醫學雖然不是萬能,但它的好處是能告訴你做得到什麼、做不到什麼。化學治療依照施行目的可以分為三種:1、緩和型--用於癌末,讓腫瘤不要長太快,可以和癌細胞和平共處,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2、前導型--用於手術前,目的在減少局部腫瘤體積,使手術可以更容易進行。3、附加型--常用於手術後,殺死剩餘癌細胞的化療。
以前化療藥物大多用注射的,因為藥效強烈,打完還需住院休養。現在有吃的化療藥,不但可以帶回家吃,藥效也比較溫和,副作用不會這麼強烈。醫生在施打化療藥時,也會看副作用嚴重程度,調整接下來的劑量。現在改善副作用的藥物,例如止吐藥,也比以前進步很多。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表示:「賀一航年約50歲,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會強烈建議他做『輔助性化學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和減少復發或轉移機率。」輔助性化學治療對年輕的大腸癌病患可能會有手麻、嘴破、輕微的拉肚子等症狀,但掉髮機率不高,對身體比較不會傷害那麼大,不需要過於擔心。
很多病患除了西醫治療之外,會尋求另類療法的幫助。南基醫院協同院長蔡松彥確診罹患肺腺癌合併麟狀癌後,立即開刀及接受治療,化療5個月後透過電腦斷層追蹤檢查,又在同側另一發現肺葉發現多顆結節,於是開始接觸所謂的另類醫學,實驗了48種另類療法。採用的另類療法以中醫比例最高,利用針灸、中藥整合西醫的治療方法,或是使用精油或薰香調理情緒、緩解症狀,在化療輔助效果的確有所幫助。但蔡松彥也表示:「很多另類療法是用在舒壓,飲食和運動還是最重要的。」像是要預防大腸癌,就要多攝取蔥屬類蔬菜(大蒜、蒜苗、韭菜、洋蔥、青蔥),可以使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風險下降79%!
美食作家梁瓊白自從確診罹患乳癌後,對食物的看法也改變了。以前梁瓊白覺得做菜一定要色香味,現在則比較要求營養及食材的新鮮度。烹調蔬菜時,不再用大火炒,改用燜熟的方式,保留蔬菜的營養素,再加點橄欖油就很好吃。煮湯的話,只要簡單用些番茄、玉米、白蘿蔔來熬湯,使用天然食材提鮮,減少調味料的使用,兼顧健康與美味。要了解更多癌症治療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
(蘇松濤報導)
圖1:
圖2:化療依目的不同可分為三類
圖3:抑制直腸癌


關鍵字:
其他生活新聞

編輯首推


木瓜超健康~8好處護膚抗癌顧心臟【Hello醫師】

台東釋迦也有酸的?「水果綠巨人」刺番荔枝優點報你知【NOWnews今日新聞】

高蛋白低GI 甩肉秘笈藏在食物裡【健康醫療網】

流感高峰期 中醫師教你提升保護力 【台灣好新聞報】

草莓益心助消化! 但這幾類人要少食【健康醫療網】

推薦好書

瑜伽、禪定、靈修,一段不可思議的能量旅程:瑜伽士未曾經歷的煆身力量,靈修人沒練過的瑜伽訓體!
靈修、禪定和瑜伽,都在修練著共同的能量! 我們不應該只為了柔軟、身材而做瑜伽, 從靈修...《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