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低齡化,生命權生育權如何抉擇?「紅房子技術」推動保育診療成為新趨勢
北京新浪網 (2019-06-14 16:07)
原標題: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低齡化,生命權生育權如何抉擇?「紅房子技術」推動保育診療成為新趨勢
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並呈現出低齡化趨勢。而在婦科惡性腫瘤的診治中,面臨這樣「世界性難題」的並非僅僅是子宮內膜癌,還包括卵巢癌、宮頸癌、妊娠滋養細胞癌,以及乳腺癌等。當治病需求和生育需求之間產生衝突,如何捍衛女性成為母親的權利?

圖說:活動現場 醫院供圖
今天,2019紅房子論壇暨第五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國際婦產科高峰論壇開幕,國內外婦產科專家共聚一堂探討婦產科前沿熱點,包括子宮內膜癌在內的多項婦瘤診療最新研究成果備受關注,「紅房子技術」推動保育診療也成為新趨勢。
事實上,疾病之外,放開二胎的政策驅動,也使得中國女性患者的保育治療需求日益凸顯。有生育需求的適齡女性因罹患惡性腫瘤面臨兩難:生命權和生育權只能二選一?能不能既保命又能生孩子?
以紅房子醫院為代表的中國醫學專家一次次實現臨床突破。罹患宮頸癌的32歲患者小梅,於2017年在紅房子醫院華克勤教授主刀下進行宮頸癌保育手術,經自然懷孕,誕下了健康寶寶。而在此之前,華克勤教授團隊於2013年便完成了世界首例中孕期腹腔鏡保留子宮宮頸廣泛切除術,開創了孕期宮頸癌手術新的里程碑。面對宮頸癌發病年齡日益年輕化的趨勢,華教授充分尊重女性的生育意願為廣大的育齡患者實現最大的生育可能。目前已完成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800餘例,其中有生育需求的200餘名患者中有80餘名已完成生育。
在子宮內膜癌的診治中,年輕患者往往面臨兩難:到底是「切」還是「保」子宮?保子宮還能不能生孩子?紅房子醫院陳曉軍教授和她帶領的國內首個子宮內膜病變多學科診療團隊迎難而上,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規範化診療、整合式管理逐步摸索出一條條解決之路,讓這些徘徊在癌症邊緣的女性不僅恢復健康,還能做媽媽。
相比於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青春期卵巢腫瘤發生率較成人低,但往往惡性程度較高,近年來還有發病增多的趨勢。2018年,紅房子婦產科醫院婦科孫紅主任醫師為一位罹患卵黃囊瘤(一種生殖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的16歲女學生,成功開展手術,併為其保留一側卵巢,守住了她未來生育的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應該成為一種理念,深入到婦產科醫生的診療過程中。」孫紅醫生說。
不過,醫學專家也談到,在大的社會環境和個人意願下,越來越多惡性腫瘤患者要求「保育」,但疾病是無情的,醫學是理性的,保育治療必須滿足一定條件。
紅房子醫院院長徐叢劍教授介紹,為期三天的紅房子論壇,將特別對子宮內膜癌的保育治療、三大婦科惡性腫瘤的靶向治療、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難點、生育相關問題的現狀及前景等等進行詳細解讀,充分體現「關注生命全周期,聚焦生殖大健康」的論壇主題,目前,紅房子醫院已把目光聚焦卵子衰竭等生殖健康研究。「女性一生最終排卵400個左右,絕大多數卵子最終衰竭。為什麼人的生命不斷延長,卵子生命卻從未延長?這已成為生殖醫學專家關注的重點。」
其他兩岸新聞

編輯首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