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記錄非遺的「此刻」,為人們留下非遺「記憶」
北京新浪網 (2019-06-08 23:02)
原標題:用影像記錄非遺的「此刻」,為人們留下非遺「記憶」
今年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2006年,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確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以來,我國的「遺產日」已經走過14年。
6月7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以下簡稱「非遺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縣開幕,主題是「非遺影像 中國實踐」。4天時間里,共將有30部(套)非遺紀錄片在這裏展映,學術座談會和高校學術展映等相關活動也將同步進行。
「非遺和紀錄片是天生的一對兒,非遺是人的本領、人的情感、人的創造力,而紀錄片最關心的就是人;非遺是精微的、是隱秘的、是稍縱即逝的,而紀錄片捕捉的就是細節,記錄的就是過程。非遺中所飽含的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洗禮,又恰好是紀錄片最能打動人的力量所在。」如何記錄非遺的「此刻」,為人們留下非遺「記憶」?非遺影像展組委會副秘書長、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認為,「影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6月7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縣開幕。
據非遺影像展組委會副主任、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靜介紹,本屆非遺影像展共徵集到260部作品,較上屆增長了30%;且影片的主創團隊年齡結構、專業構成呈現出年輕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30部(套)入圍影片涵蓋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多個非遺類別,集中展示了非遺千姿百態的風采,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此外,本屆非遺影像展首次嘗試增設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青年創作短片」和「浙江非遺影像」三個展映單元。
最能用鏡頭捕捉,最能通過銀幕展現非遺之美的題材,莫過於傳統技藝。此次影展中,有大量關於傳統技藝的入圍作品:其中有展現特色技藝的作品如《柳琴》《老秤兒》《平遙布鞋》《修復歷史的記憶——天一閣修書》,展現地方技藝的系列片如《手藝人之越里尋遺》和《台州記憶》,也有將視線投射於正在消失中的傳統工業與製造業的,如《曬鹽》《郭窯村》。
這些作品有的長篇巨著,系統完備;有的短小精悍,便於傳播。「但無論哪部,都能通過創作者的鏡頭,為我們展現傳統技藝的步驟之美、工藝之精;也都能讓我們體會勞動之辛苦,堅守之艱難。我們彷彿隔著銀幕,能夠感受到他們額頭上的汗水,也能觸摸到他們手中的溫度。」 田苗說。
今年的主題是「非遺影像 中國實踐」。
除了傳統技藝,本次影展中也有大量作品關注節慶民俗活動:有浙江省特色的蒼南《拔五更》和《常山喝彩歌謠》;有反映深受粵港澳人民共同喜愛的浴佛節舞蹈的作品《醉龍》,也有關注甘肅渭源縣正月元宵打羊皮扇鼓舞習俗的作品《鼓事》。而《火的祭禮》和《芒蒿》兩部作品,分別關注了彝族阿細人和廣西苗族群眾極具特色的節慶習俗。
如何拍攝好大型的節慶活動,一直是對紀錄片人的挑戰。在評審中,主辦方驚喜地看到,上述入圍作品中,無論在核心人物的選擇與跟蹤,節慶民俗的背景文化挖掘,還是在大型活動場面的視聽設計與場面調度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挖空了心思,「其結果,就是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又一個有現場感和衝擊力的歡慶場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和影片中的人們一起歡欣鼓舞、熱烈激動。」
此次影展中,還出現了不少深入探討非遺與社群、與受眾文化消費關係的作品。《昆明戲窩子》用4集的篇幅,記錄了滇劇——這個地方劇種方方面面的角色互動,傳承人、管理者、保護者、愛好者、社會群體之間相輔相成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吳門琴話》記錄了藉由「琴會」的形式,匯聚人氣,復甦古老古琴藝術的故事;而系列片《祁連山下》,則聚焦於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裕固族。展現了這個人口只有一萬多人的古老民族非遺的興與衰,存與失,保守與創新。
「這些作品讓我們認識到,如何促進加強非遺和受眾社群之間的關係,才是非遺延續的關鍵。」田苗表示。
學術座談會與集中展示展映活動同期舉行。組委會邀請了十余位民間文學、民俗學、美術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電影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入圍影片的主創團隊,圍繞「從文本到影像——當下口頭傳統類非遺項目的保存與研究」「節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詮釋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與傳播」三大主題展開學術研討,通過思想的交流碰撞,凝聚非遺的中國智慧。
此外,高校學術展映已於6月1日在全國20餘所高校啟動。高校學術展映通過入圍影像作品放映,以及主創團隊、拍攝對象(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師生的交流,嘗試拓展非遺傳播的渠道,豐富非遺傳播交流的實踐,彰顯全社會為記錄、保護、傳承、弘揚、傳播非遺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相關高校展映活動將持續到10日。
本次非遺影像節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承辦。
6月7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以下簡稱「非遺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縣開幕,主題是「非遺影像 中國實踐」。4天時間里,共將有30部(套)非遺紀錄片在這裏展映,學術座談會和高校學術展映等相關活動也將同步進行。
「非遺和紀錄片是天生的一對兒,非遺是人的本領、人的情感、人的創造力,而紀錄片最關心的就是人;非遺是精微的、是隱秘的、是稍縱即逝的,而紀錄片捕捉的就是細節,記錄的就是過程。非遺中所飽含的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洗禮,又恰好是紀錄片最能打動人的力量所在。」如何記錄非遺的「此刻」,為人們留下非遺「記憶」?非遺影像展組委會副秘書長、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認為,「影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據非遺影像展組委會副主任、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靜介紹,本屆非遺影像展共徵集到260部作品,較上屆增長了30%;且影片的主創團隊年齡結構、專業構成呈現出年輕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30部(套)入圍影片涵蓋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多個非遺類別,集中展示了非遺千姿百態的風采,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此外,本屆非遺影像展首次嘗試增設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青年創作短片」和「浙江非遺影像」三個展映單元。
最能用鏡頭捕捉,最能通過銀幕展現非遺之美的題材,莫過於傳統技藝。此次影展中,有大量關於傳統技藝的入圍作品:其中有展現特色技藝的作品如《柳琴》《老秤兒》《平遙布鞋》《修復歷史的記憶——天一閣修書》,展現地方技藝的系列片如《手藝人之越里尋遺》和《台州記憶》,也有將視線投射於正在消失中的傳統工業與製造業的,如《曬鹽》《郭窯村》。
這些作品有的長篇巨著,系統完備;有的短小精悍,便於傳播。「但無論哪部,都能通過創作者的鏡頭,為我們展現傳統技藝的步驟之美、工藝之精;也都能讓我們體會勞動之辛苦,堅守之艱難。我們彷彿隔著銀幕,能夠感受到他們額頭上的汗水,也能觸摸到他們手中的溫度。」 田苗說。

除了傳統技藝,本次影展中也有大量作品關注節慶民俗活動:有浙江省特色的蒼南《拔五更》和《常山喝彩歌謠》;有反映深受粵港澳人民共同喜愛的浴佛節舞蹈的作品《醉龍》,也有關注甘肅渭源縣正月元宵打羊皮扇鼓舞習俗的作品《鼓事》。而《火的祭禮》和《芒蒿》兩部作品,分別關注了彝族阿細人和廣西苗族群眾極具特色的節慶習俗。
如何拍攝好大型的節慶活動,一直是對紀錄片人的挑戰。在評審中,主辦方驚喜地看到,上述入圍作品中,無論在核心人物的選擇與跟蹤,節慶民俗的背景文化挖掘,還是在大型活動場面的視聽設計與場面調度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挖空了心思,「其結果,就是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又一個有現場感和衝擊力的歡慶場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和影片中的人們一起歡欣鼓舞、熱烈激動。」
此次影展中,還出現了不少深入探討非遺與社群、與受眾文化消費關係的作品。《昆明戲窩子》用4集的篇幅,記錄了滇劇——這個地方劇種方方面面的角色互動,傳承人、管理者、保護者、愛好者、社會群體之間相輔相成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吳門琴話》記錄了藉由「琴會」的形式,匯聚人氣,復甦古老古琴藝術的故事;而系列片《祁連山下》,則聚焦於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裕固族。展現了這個人口只有一萬多人的古老民族非遺的興與衰,存與失,保守與創新。
「這些作品讓我們認識到,如何促進加強非遺和受眾社群之間的關係,才是非遺延續的關鍵。」田苗表示。
學術座談會與集中展示展映活動同期舉行。組委會邀請了十余位民間文學、民俗學、美術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電影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入圍影片的主創團隊,圍繞「從文本到影像——當下口頭傳統類非遺項目的保存與研究」「節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詮釋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與傳播」三大主題展開學術研討,通過思想的交流碰撞,凝聚非遺的中國智慧。
此外,高校學術展映已於6月1日在全國20餘所高校啟動。高校學術展映通過入圍影像作品放映,以及主創團隊、拍攝對象(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師生的交流,嘗試拓展非遺傳播的渠道,豐富非遺傳播交流的實踐,彰顯全社會為記錄、保護、傳承、弘揚、傳播非遺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相關高校展映活動將持續到10日。
本次非遺影像節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承辦。
關鍵字:
其他兩岸新聞

編輯首推


華為宣布起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指控其禁購決定違反美憲法【北京新浪網】

中國不婚女海外求精 白種捐精者受青睞【中央廣播電台】

是否允許華為參與英國5G網路建設?英國首相回應【北京新浪網】

新版「南京公積金」APP上線,提供8項服務【北京新浪網】

推薦好書

瑜伽、禪定、靈修,一段不可思議的能量旅程:瑜伽士未曾經歷的煆身力量,靈修人沒練過的瑜伽訓體!
靈修、禪定和瑜伽,都在修練著共同的能量! 我們不應該只為了柔軟、身材而做瑜伽, 從靈修...《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