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造就了多少國民黨軍隊著名將帥

蔣介石檢閱黃埔軍校學員
國民黨軍撤往台灣後,蔣介石重整縮編部隊,許多黃埔生也與大批雜牌部隊的將領一樣被強制假退役,同時對台灣部隊進行嫡系大接替,少數黃埔生親信桂永清、王叔銘、袁守謙、石覺、袁樸、羅列、羅友倫、羅奇、陳大慶等得到重用。而最終晉陞一級上將的有桂永清、王叔銘、彭孟緝,解放戰爭末期逃到越南被囚後被遣送回台灣的黃傑,有帶著整編製部隊撤往台灣的劉安祺、劉玉章,還有在金門戰役中成名的胡鏈、高魁元等8人。
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特定的歷史條件形成的時勢,提供了以往所沒有或罕見的機會,把平時默默無聞的人造就成為時代的英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時勢造就英雄,黃埔軍校的軍神將星們的「拜將」之路也是如此。
時代變遷,21世紀初論說黃埔軍校的風雲人物,已經不再像幾十年前那樣,或瞻前顧後,或投鼠忌器,或隔靴撓癢。隨著那代人的遠離,那個年代已經成為歷史,21世紀的當代中國人,可以比較客觀地論說半個世紀前的黃埔軍校了。黃埔戰將,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有人模仿《水滸》傳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模式,將黃埔軍校師生也「封」出了「一百單八將」,雖然不盡合理,但也能反映出黃埔英傑陣容的一個輪廓。
開列「一百單八將」名單,肯定會有多種版本。甚至過若干年後,會有「及時雨」、「智多星」、「黑旋風」的別號或綽號,加在這些黃埔師生的頭上。本書作者預測,只要這個社會還崇拜英雄,黃埔軍校的故事就會繼續講下去,因為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充滿「拜將」傳奇和眾多戰將的英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