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區域經濟/陸六省研發投入超千億 京津滬強度媲美發達國家水準
中央網路報 (2017-11-11 00:33)
大陸研發投入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越來越大。
今年7月,大陸國務院批復《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下稱《核算體系》),《核算體系》調整了研究與開發支出的處理方法,將能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究與開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投入,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
這一調整之後,各個地區的GDP也相應產生了變化。目前已有浙江、北京等部分省份公佈了調整之後的2016年GDP數字。其中,研發投入較多的沿海經濟大省絕對值增加了不少,如北京、浙江、福建等GDP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調整後的變化
浙江公佈的資料顯示,調整後浙江2016年的GDP達到了47251億元,比原先增長了773億元,約占研發支出的68%。
福建公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福建GDP達到了28519.2億元,增長了291.4億元,約占研發支出的64%。
北京市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後,1996年以來各年GDP總量相應增加,GDP增長速度有所變化。其中,2016年北京含研發支出GDP為25669.1億元,比上年增長6.8%,增速比改革前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新增GDP為779.6億元,增加幅度為3.1%。
江西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修訂後,2016年GDP增加了134.59億元。
儘管目前大多數省份尚未公佈修訂後的2016年GDP資料,不過根據測算,名義的研發支出額度最後核算後,約有五六成納入了GDP。例如2016年浙江研發支出納入GDP的比例為68%,江西為65%,福建64%,北京為53.6%。
從投入研發的主體來看,2016年大陸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分別為77.5%、14.4%和6.8%。雖然企業研發支出占了大頭,但在一些高校雲集、科研院所雲集的大城市,這些科研機構所占的比例也不小,從總體來說,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率卻不如企業。
另一方面,儘管研發支出的計入會增加GDP總量,不少省份的絕對值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總體而言,這對GDP增速的影響並不大。
6省份研發投入超千億
儘管研發支出計入GDP的調整,對經濟增速影響不大,但研發投入的多寡,會對各個區域之間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不同區域、不同省份之間的研發投入總量和強度也存在著差異。
記者對各省份研發投入的統計顯示,目前已有6個省份的研發投入超過了1000億元大關。其中廣東和江蘇超越了2000億元。
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研發投入位居首位。廣東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在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動下,政府、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等全面加大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2016年全省R&D經費投入突破2000億元的大關,總量首次位居全國首位;R&D經費占GDP比重達2.56%,今年有望達到2.65%。
發達的實體經濟是廣東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的重要基礎。廣東省統計局分析,它的R&D經費投入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入為主體。廣東工業企業R&D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6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1676.27億元,增長10.2%,占全省R&D經費投入的82.4%。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記者分析,目前廣東部分企業的創新能力也不弱于韓國。比如華為的創新能力已經可以跟三星比拼。包括汽車、造船等幾大產業的創新能力,與韓國的差距也已經不大。
而未來珠三角作為研發高地,將繼續引領帶動東西北地方發展。
在廣東之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研發支出亦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江蘇省科技廳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26.87億元,比2015年增長12.5%。
去年江蘇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
一方面,江蘇不僅有雄厚的科教資源,還有發達的製造業體系,科研成果的轉化更快。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研發投入也不斷增大。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由蘇南向蘇北的轉移,蘇中、蘇北的研發投入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去年蘇南、蘇中、蘇北增幅分別為11.4%、14.9%、17.8%。
在粵蘇之後,第三經濟大省山東位居第三位。山東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去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為2.34%,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準的百分點數由2015年的0.20個擴至0.23個,領先優勢愈加明顯。同時,山東全面綜合創新能力連續五年居全國第六位。
另外3個超過千億元大關的省份分別是北京、浙江和上海。這其中,京滬作為城市經濟體,也是大陸的創新中心,是大陸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大企業總部集聚最多的城市。很多外地企業都將研發總部設置於此。另一方面,京滬彙聚了大量的風投、私募等金融機構,金融業的發達也為研發注入了充分的血液。
記者統計顯示,廣東、江蘇、山東、北京、浙江和上海這六大省份的研發投入之和達到了9267.91億元,占大陸去年研發投入的比重約為60%。
研發強度:東高西低
國際上通常用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創新指數。從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來看,公開資料顯示,全球這一比例最高的經濟體分別是以色列(4.4%)、芬蘭(3.9%)、韓國(3.7%)、瑞典(3.4%)、日本(3.3%)、美國(2.8%)、德國(2.8%)等國家,這些國家全部以高新技術產業聞名世界。
2016年大陸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1%,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近年來大陸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直呈穩定上升趨勢,投入強度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從各省份看,大陸的研發強度也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的地區特徵,由東到西呈現明顯的階梯分佈。
大陸國家統計局10月10日發佈的《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的省(市)有8個,分別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陝西。
這其中,北京達到了5.96%,高居榜首,上海以3.82%緊隨其後,此外天津也達到了3%,作為城市經濟體,這三個城市已經可以媲美發達國家水準。此外江蘇和廣東也都超過了2.5%。
這8個省份主要是大陸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唯一一個位於大陸中西部的是陝西,陝西的高教科研基礎十分雄厚。
相比之下,有9個省份的研發強度低於1。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這些地區的一大特點是工業化基礎相對薄弱,工業以能源工業和初級加工為主,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仍比較滯後,目前這些地方仍處於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
而且,西部與東部沿海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差距,遠大於它們在GDP總量之間的差距。這也說明,儘管近年來大陸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不斷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也快速增長,但從產業發展階段和層次來看,中西部與東部仍有著明顯的差別。
其中,東部京滬粵蘇浙等地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階段,而中西部仍處在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產業的製造端環節遷往中西部,但研發設計、行銷等環節仍留在東部發達地區。這也是東部研發發達地區與中西部的研發投入差距的一大原因所在。
其他生活新聞
